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玄幻魔法 > 唐朝的草蜢 > 第433章 我的东西那么好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33章 我的东西那么好拿?

姬云会开锁,大理寺也没办法,只要人在大理寺牢房别出来,爱咋地咋地吧

这就造成姬云有串门的能力,其他人想出来溜达溜达,得求着姬云

另一个大理寺牢房里实际权力最大的是姬云,有他顶着,只要不把牢房卸了,上头没人管

所以姬云串门天天被兄弟们请客点外卖胡吃海喝。牢房味道不行,咱让人送香料过来熏熏嘛

结果整反了,名贵的香料味道,加上阴暗腐败的臭味,那气味更加难以忍受

就好比一个月没洗的汉脚捂热之后,你给它喷上香水,这味道,想去吧!

七月十五,被李世民急吼吼请出了大理寺上朝去了

留下一堆不打不相识的小伙伴们在牢房里哀嚎

见了面,姬云提出要去山东看看。这让李世民吃味儿了,怎么又提条件?“海军大元帅已经给你了,你在长安消停不行?灾区人心惶惶,说不得就乱了,不安全”

“山东不光有蝗灾,还有旱灾”

“是呀!你知道还去?”

“赈灾不行吗?”

“朕让魏征去,你个小屁孩去干什么?对了,你对干旱有何了解?”

“气候和水资源分布是形成干旱的主要因素,嗯,自然因素”

“自然?还有别的因素?”

“是呀,还有人的因素,人口增加,饮用的水消耗就多。再加上耕地增加,那灌溉消耗的水也会增加。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木材,无论烧火还是建筑,滥砍乱伐之下,植被破坏,蓄水能力不足,可不就容易干旱咯”

古代人口是国力的重要指标,李世民要人口“那岂不是没完没了?”

“习惯就好,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是一路与天灾对抗中延续到现在,我们还活着,可以更好的活着”

中国古人积极对抗自然灾害的时候,充满了智慧,这个是我们文明基因里的记忆,遗传给了我们

西方人却学不来的。他们面对天灾,要么逃避,要么将其归结为“神”的意志不加任何干预,结果就深陷泥潭

中国的大禹治水和西方的诺亚方舟这两个故事就直接点明了这种面对天灾的态度

如果说这是古时候的事情,那到了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单单新闻传播就不同,中国的新闻对于自然灾害,那是详细报道,跟踪报道,时时报道。西方干脆,知道不报道,就当没发生

就像新冠疫情,新增人数,中国是天天更新。西方直接懒得更新,爱咋滴咋滴,反而对别国的事情挺关心

“那如何对抗干旱?众卿家有何高见?”

蓄水,打井,挖渠引水这老一套又搬出来了

“现在赶不及挖渠了,用最快的方法缓解才是正事”房玄龄

“没有雨,田地干枯,再不下种,就算撑到明年,还是要饿死呀”魏征

“是呀是呀,起码看得到希望才行呀”杜如梅

姬云问“河里有水吗?”

御史台的人说“虽然大旱之年,大河之中还未断流”

“用大河的水,起码保证两岸周边耕地的收成”

李世民一看姬云上套了,赶紧抛出问题“怎样才能方便快捷从河流中汲水使得远处的耕地有水可用,众卿家可有良策?”

今个是大朝会,阎立本兄弟在殿外听老大发信号,赶紧大声说“启奏陛下,根据典籍记载,有一种天车可以不用人力,自行汲水。望陛下明查”

“哦?呈上来”

阎立本兄弟家传的宝贝画册由太监呈给李世民查阅,李二装模作样看了看,自顾自点点头“嗯,确实是个宝贝,利国利民的好工具”

又让太监把画册转给姬云看“你能研制唐犁,那这天车,可能复刻出来?”

姬云看看画册里的天车,就个实物图而已,思考半天,直接摇头“不能”

演戏这么久,得来姬云这么一句话。魏征为了那水车鞋子都丢了。这下气得跳脚“你放屁”

魏征极力主张对不诚实的姬云进行物理攻击

也就是庭杖伺候

“为什么?给个理由先”

李世民也不装了“姬爱卿,你给村里用的那个天车,就在河边自行运转。你忘记了?”

“天车?”

“对”

“画册上的?”

“正是”

“你们不会做吗?”

“不会”

姬云摇头表示“不信”

水车,出现在中国正式文字记载中的,大约在东汉时。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见《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产生

王圭说“南方应该还有可以使用的天车,但是懂得制作的工匠,一个都没有”

这种被命名为天车的汲水工具,产生的年代太过于悲剧,东汉末年,三国无双。战乱不止,人口都快打没了,技术失传很正常

要是有,世家不会不拿出来用,毕竟有足够水源灌溉,那都是上等田地

“民间没有吗?”

“书上有”

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书上的记载,不能变为实际的使用品,那等于啥都没有

“姬爱卿,你的天车,可利天下百姓”

魏征“拔一毛可利天下,何乐而不为?”

“可我没天车呀”

“你有,羊村”

姬云才想起来“你们说的,是那个筒车?”

“筒车?不是天车?哎呀不管了,你那筒车可让旱灾不再是威胁”

“不懂”

看姬云没明白过来,杜如梅仔细给他分析“你看,旱灾只是相对而言,只是某地区长时间不下雨。如果可以从河里汲取水给耕地使用,地里有了产出,那下不下雨又有何关系?”

魏征适当补充“还有,长时间汲水,可以提前储存。比如在远离河的低洼处蓄水。筒车是自动运行的。源源不断的水流过来,比挖渠还要省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