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四合院:我是刘光奇 > 第302章 中秋团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八月十五这天上午,刘光福就带着老婆孩子一块儿回了四合院。

“三大爷,遛弯呐?”他首先看见的是在前院溜达的三大爷。

三大爷一看门口,就见到刘光福一家四口幸福的很:“嘿,是光福啊!这是回来看你爹娘?手上给你爹娘拎的啥呀?这么多!”

“三大爷,这过节嘛?不得给我爹娘送点礼呀!”刘光福可没打算跟三大爷好好唠会儿,他怕被扒下一层皮来:“三大爷,那我就先回家去了啊!”

“着什么急呀?这个光福!大过节的,连个月饼都不给留下块!一点都不尊重长辈!”三大爷有点恼怒的看着他们一家四口的背影嘀嘀咕咕:“凭什么他能下乡半年就回来?我家老二还在乡下修理地球呢!这上哪说理去?”

一想到下乡的事,三大爷就发愁,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爹了,但是在下乡的问题上,却让自家老二吃了亏,一直在想法子,想把儿子调回来,也一直不得实现。

再说刘光福,带着妻儿高高兴兴的回了家,直接就去了小偏院那边,果然一大家子人都在小偏院呢!

毕竟这些年来,爹娘白天生活基本都在小偏院,老屋那边都快成老两口的宿舍了,只有晚上睡觉的时候才过去!

刘光福周慧慧送上了中秋节礼,一包月饼,还有八尺布料,五斤糯米,三斤羊肉。

这些东西在这个年代来说,已经是很贵重的了。也就是刘光福在纺织厂上班,布料才好得,又因为他是司机,掌握方向盘的,各地跑,拿到的物资才能这么丰富。

二大妈接过东西,眼睛都笑得眯了起来:“光福这是越干越好了啊!真行!”

就简短的夸了两句,视线便转向了两个小孙子:“哎呦,青梧青桐啊,饿不饿?奶奶给你们做饭去!”

周慧慧忙拦:“娘,您不用做!我们吃了来的!”

一家人坐在堂屋里,热热闹闹的说话!小孩子们已经集合了,就连最小的还没满一岁的奶娃娃小七青桐,虽说还是坐在他妈的腿上,但是视线一直都是追随着哥哥们!

青松青柏年纪最大,是看孩子的!

青松对着一众弟弟们提议道:“咱们去东屋看小人书吧,我给你们讲故事!”

一听哥哥要给讲故事,弟弟们就跟小鸡追着老母鸡似的,跟在后边就去了东屋!

小七看见哥哥们都走了,“啊,啊”的拍着他妈的胳膊,指着哥哥们的背影要过去!

结果他妈正跟大人说话呢,只是随意“嗯嗯”了他两声,也没哄他。哎呦,这个小七可不干了!

见哥哥们都“没了”,那真是使劲拍着他妈的胳膊,直接就急了,然后“妈,妈”的叫!

李玲看着这个大侄儿叫妈:“小七这是会叫妈了?还没满一周岁呢吧?真是聪明啊!”

周慧慧拿起随身带着的一个小布老虎哄儿子,一边说道:“是没满呢!这孩子就是懒,一有什么事儿,着急了才喊的出来呢!”

小七看见布老虎,瞬间就抢过来,满足了,思路也就跑偏了,自然而然也就忘记找哥哥的事了。

刘家的大人们经过讨论,决定中午吃饺子,等到晚上再做大餐。

包饺子也是全家出动,刘光福带过来的那三斤羊肉派上了大用场,二大妈直接吩咐刘光天这些肉剁碎了,打算吃顿羊肉馅饺子。

她带着三个儿媳妇剁菜,调馅,擀皮,剩下的二大爷,刘光奇还有刘光福仨人负责包饺子。

刘家男人还是会包饺子的,这个步骤可难不住他们!

刘光天刚把羊肉给剁的碎碎的,装进盆里递给了自家老娘,还没坐下就被他亲哥刘光奇指使了:“那个光天呐,拿过两头蒜来,蒜辫儿就在屋檐下边呢!”

(这个年代北方人一般用透气网子将大蒜装起挂在通风的地方,或是把大蒜编成蒜辫,挂在屋檐下或者窗户边。)

听见吩咐的刘光天,抬脚出屋,揪下两头蒜,又很机灵的去厨房拿了蒜舀子和蒜杵子过来。

等回了屋,非常丝滑的把这些东西交给了刘家三代,让青松青柏带着弟弟们剥蒜去吧!

刘光天刚在他哥身边坐下,就听见他哥调笑的说道:“光天,你现在真是聪明啊!知道我要把这活交给你,你就传给孩子们了!”

刘光天嘿嘿两声,就帮着一块儿包饺子了。

不管怎么样,全家人一块儿努力出来的饺子,那是真香啊!

鲜美多汁,嚼劲十足,皮薄馅大,香咸适中,再蘸点儿蒜汁儿(砸蒜之前在剥好的蒜瓣上加一点盐,等把蒜砸好了再放酱油,醋,香油,这样调成的蒜汁儿),这小味儿简直是绝了!

刘光奇吃了两个饺子,就问二大妈道:“娘,您这羊肉饺子怎么调的馅啊?吃起来一点都不腥!”

刘光福也赞同:“是啊,娘!我还以为这肯定得膻气呢!之前慧慧做了一回,可膻了!”

二大妈听了儿子们的赞许很是高兴,得意洋洋的说起了自己的做饭小窍门:

“我让光天剁肉的时候,就把那羊肉上面的筋膜都给去了。

还有这羊肉馅里边吧,得倒点儿花椒水,再拿上筷子这么一搅。

倒上三回花椒水,再搅这么三回,等着肉馅把花椒水吸收了。欸,它就不腥气了!

还有得记住,什么十三香啊,五香粉啊,料酒什么的都不放,这些东西会盖住羊肉的鲜味,咱吃就是吃这羊肉的鲜味!”

全家人:……调馅小技巧get到,+1

等吃完这顿饺子,就各自回屋睡午觉去了。

其实本来按照老北京习俗来说,午时的时候应该糊窗户的,据说中秋午时糊窗户,能把“老爷儿”(太阳光)糊在屋里,这样一冬天都不冷。

但因为现在刘家都是玻璃窗了,也就没做这一步。

等午觉起来,直接就开始做晚饭了,毕竟中秋晚上饭丰盛,短时间做不完。

比方说团圆饼,这也是老北京人中秋节要吃的一种吃食。

是一种用红糖、芝麻酱制作,再添上一些核桃仁红枣等辅料所制作的面食。

这团圆饼象征着全家甜甜蜜蜜、团圆和美之意。

“团圆饼”和月饼也不太一样,区别在于前者可以作为主食,而月饼则是点心。

还有一些肉菜,比方说,刘光奇带回来的那只老母鸡,炖了!带回来的鱼,炖了!

不错,都是简单的炖法做出来的家常菜,最多也就是在里边放点配菜什么的!

至于刘光福送过来的糯米,还有刘光天送过来的排骨,这两样东西被二大妈凑到一块儿做了一个糯米蒸排骨。

除了这些肉,等到晚上的时候,还做了一些现炒的素菜,那真是满满当当的摆了一大桌子。

等到黄昏时分,一轮明月升起,二大妈带着三个儿媳妇,在院子里设了香案,供上月饼和各类蔬果,四个女人一一向月而拜。

只有女人能拜月,男人是不能拜月的。北京有句老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因为在中国的属性里,月亮是属“阴”的,所以男子拜月是很不妥的。

还有,祭月摆供的时候不能放梨,因“梨”与“离”同音,寓意不好。

(文中讲述的许多习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人家都不延续了的,刘家是继续践行了中秋节习俗其中的一部分,还是在小偏院这边背着人做的。像这设香案,拜神什么的,在文*革时期,是不被允许的!)

拜完月以后,全家人那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开饭啦!

二大爷讲了两句,关于全家人团团圆圆的话,就动了第一筷子,全家人紧跟着开动了。

给小孩们每人碗里倒点蜜水,他们就专心致志的吃饭啦!

大人则是喝酒,本来中秋节应该喝桂花酒的,但是刘家也没人那么讲究,直接喝的白酒!

一口酒,一口肉,啧啧,哎呀,更好吃了!都是亲亲密密的一家人,也没搞什么敬酒的那一套。

就是一边儿吃饭,一边讲讲菜色呀,分享一些家里人不知道的事儿啊之类的。

小七还小,桌上的东西他都不能吃,但是他也不甘寂寞,本来应该是睡觉的时候,却是精神的很!

被周慧慧圈在怀里,那小手一个劲儿的,还想够桌上的饭菜,不被满足就哇哇叫唤,还是周慧慧用筷子蘸了点儿蜜水让小七尝了尝味儿。

小七砸吧砸吧嘴,好像挺好吃的,还想接着要,小胖手扳着他妈的手,就想把他妈手里的筷子往自己嘴里边放。